|
欧航局公布“菲莱”第一张传回的照片,这是“菲莱”和“罗塞塔”刚刚分离时拍下的照片
这张由欧洲航天局11月12日提供的照片显示的是,彗星探测器“罗塞塔”拍摄的刚刚释放不久的“菲莱”着陆器
这张11月12日欧洲航天局发布的绘图显示的是“菲莱”着陆器从“罗塞塔”彗星探测器脱离,准备在彗星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缅科”上着陆
(2014年11月13日,北京日报)欧洲航天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12日傍晚(北京时间今日凌晨)确认,欧航局彗星着陆器“菲莱”已成功着陆。欧航局彗星探测器“”于欧洲中部时间12日9时35分(北京时间12日16时35分)释放准备登陆彗星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缅科”的“菲莱”着陆器。 “菲莱” 登陆彗星后,会向地球发回首张着陆点全景照片,其携带的10个实验仪器也将对彗星的土壤、磁场等情况展开测量分析。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,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。
9月,丘留莫瓦-格拉西缅科彗星“头部”一个2.4英里(约合4公里)的区域被选为“罗塞塔”号“菲莱”登陆器的登陆区。
“罗塞塔”号的OSIRIS相机9月19日拍到的大石,被命名为“基奥普斯”,以基奥普斯大金字塔的名字命名。基奥普斯大金字塔由基奥普斯法老王在公元前2550年左右建造
欧洲航天局公布的一幅拼接图,由“罗塞塔”号探测器传回的4幅照片拼接而成,展示了此前未见过的丘留莫瓦-格拉西缅科彗星地貌细节,例如表面的岩石以及移动的沙丘 回眸与展望 “”的追星之旅 欧洲航天局“罗塞塔”彗星探测项目在本月12日至13日进入最关键阶段。 这一刻,欧洲科学家已经等了超过10年。 2004年3月,“罗塞塔”探测器由一枚阿丽亚娜5型火箭运载,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,任务是在2014年追上目标彗星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缅科”并释放“菲莱”。 2005年3月,“罗塞塔”探测器首次借助地球引力改变速度和轨道,并于2007年分别向火星和地球“借力”调整飞行。2009年11月,“罗塞塔”第三次从地球旁边飞过,借力调速变轨。 2008年9月,“罗塞塔”探测器近距离飞掠小行星“斯坦斯”,用所携导航相机及光学和红外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观测,并将数据传回欧洲航天局。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小行星的成分和形成过程,补充有关太阳系历史的知识。 2010年7月,“罗塞塔”近距离飞掠小行星“鲁特西亚”,并传回首批高清照片。观测结果证实,这颗小行星是个不断旋转的长椭球形天体,其表面布满陨石坑,说明它曾多次遭受剧烈撞击。 2011年6月,为节省能源,“罗塞塔”探测器进入“深度睡眠”。直至2014年1月,休眠31个月的“罗塞塔”被欧洲航天局唤醒。 2014年3月,同样自2011年6月进入休眠状态的着陆器“菲莱”被唤醒,以便为年底着陆做好准备。此时,“罗塞塔”与“菲莱”距离目标彗星还有不到400万公里。 2014年7月,“罗塞塔”距目标彗星1.4万公里时拍摄的照片显示,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缅科”彗星由两部分连接而成,形似一只橡皮鸭。同年8月,已飞行超过64亿公里的“罗塞塔”成功进入目标彗星的运行轨道。 2014年9月,科学家在上述“橡皮鸭”彗星的头部为“菲莱”选定着陆点。 2014年11月12日,“罗塞塔”与“菲莱”分离,“菲莱”借助目标彗星的引力飞向着陆点。如果登陆成功,携有10台仪器的“菲莱”将对彗星拍照并对其土壤、磁场展开测量分析,将数据传回地球。 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缅科”彗星眼下正逼近太阳,“菲莱”的隔热设计可让其在该彗星表面坚持到2015年3月底。届时,“菲莱”将因周围温度过高而停止运转。“罗塞塔”探测器则继续绕目标彗星运转,观察它接近并远离太阳时的变化。 预计,这一探测任务将于2015年12月结束,项目总耗资约为13亿欧元。 科学家认为,彗星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缅科”诞生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初期。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,彗星上变化较少,就像一个飞行的“冰箱”,保存着最原始的物质。它同时也像一张历史照片,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。
|